我国是农业大国,在农业种植生产中,农药的使用影响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。那么在使用中如何有效的发挥作用且不发生药害呢?
打药前
应尽量减少病虫源:清理病叶、病枝、病果甚至病株(大多数病害的传染源),拿出田外焚烧处理,打药效果自然会好一些。
选好打药时间
(1)根据温度变化来确定:无论是植物还是昆虫或病菌,20~30℃,尤其是25℃,是其合适的活动温度。此时打药,对处于活跃期的病虫草会更有效,对作物更安全。
夏天高温季节,打药时间应该在上午10点之前、下午4点以后。春秋凉爽季节,应该选择在上午10点以后、下午2点之前。冬春季的大棚,最好选择晴暖天气的上午打药。
(2)根据湿度变化来确定:药液从沉积在病虫害上到展开均匀的药膜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,其中空气的湿度影响就很大。
空气湿度过大时,沉积的药液就会变成更大的液滴,从而沉积到植株的下部,产生药害。空气湿度过小时,药液容易蒸发,导致能接触到靶标上的药就变少,降低药效。因此打药环境要保持通风。
(3) 根据病虫害的特性来确定:如防治粉虱(一碰到就飞走),在早上露水未干时打药;防治花蓟马,在早上花开的时候打药;防治叶蓟马,在傍晚或晚上打药等。
如防治病害,在雨前雨后、浇水前、阴天前、发病初期时等进行打药(因为很多病害主要靠流水、风雨来传播,此时不打药,病重了治都来不及)。
稀释农药要适当
用药按说明来稀释使用,视病虫发生程度严重性可以稍微加量,但不推荐加倍使用。如果觉得药效不行时,一方面可以轮换另一种作用机制的农药,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打药技术。
混配农药要合理
在杀虫时,可选用有杀卵作用的和杀成虫作用的杀虫剂混配等。注:同一成分药剂避免混配,铜制剂避免与碱性农药混配等,以防发生药害。
打药时
掌握好打药手法:对于喜欢在植株某一部位危害的病虫,打药时着重打这一部位(如叶背、果实上、花上、茎基部等)。
把握好打药距离和速度:药液在一定距离范围内,离喷头越远,雾滴越小。小雾滴更容易沉积和铺展在靶标上。所以,并不是说喷头紧贴着植株药效就会更好。
一般来说,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喷头要和靶标保持在30~50公分的距离,机动喷雾机则要保持在1米左右的距离。
大棚蔬菜中防治病害和蚜虫、白粉虱等微小的害虫时,可选择烟雾机;露地蔬菜防治病虫害时,就要选择喷出雾滴比较大的喷雾器。
总之,“药到病除”的“神丹妙药”也是可遇不可求,为了提高药效,就需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找到限制药效提高的因素,只有尽可能的排除不利因素,才能将农药的药效更好的发挥出来。